脫貧攻堅的熒屏長卷
——央視熱播劇《一個都不能少》全程在張掖拍攝

《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由甘肅省委宣傳部等聯(lián)合出品的電視連續(xù)劇《一個都不能少》正在央視一套播出。該劇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重要指示精神為主旨,以全國脫貧攻堅進入決戰(zhàn)決勝時期為時代背景,反映了西部地區(qū)特別是甘肅推進精準扶貧、決戰(zhàn)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生動實踐和實際成效,講述了西部貧困地區(qū)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脫貧攻堅、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
《一個都不能少》由甘肅走出去的文藝工作者白永成導演,甘肅籍劇作家曹銳總編劇,知名演員黃品沅、趙君、陳瑾、薩日娜等領銜出演。該劇全程在甘肅張掖拍攝,帶給觀眾獨特的西部風情體驗和極致的視覺美感享受。
全新視角聚焦脫貧攻堅
《一個都不能少》講述了我國西部某地的貧困村“焉支村”合并到本縣最富裕的“丹霞村”后,兩村村民逐步摒棄過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
該劇從劇本創(chuàng)作階段便選擇了以真實貼近生活、以鮮活打動觀眾?偩巹〔茕J不僅長期在甘肅工作,也是宕昌縣一個貧困村的名譽村長,熟知我國西部地區(qū)的地域特色和風土人情,了解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狀況。
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主創(chuàng)團隊先后多次到甘肅、陜西、貴州、云南、四川等地體驗生活,白天與當地農民一起勞作,夜晚和基層扶貧干部徹夜深談,一樁樁、一件件發(fā)生在農村和扶貧一線的真實故事最終都成為劇本的創(chuàng)作根基與源泉。
“劇本打磨了好幾年,中間一度很難進行下去,但我從沒想過放棄。”白永成說,“《一個都不能少》對我來說不只是一部影視作品,更像是我的孩子!
曹銳介紹,百姓的面孔,代表著一個國家的面孔;百姓的精神文明程度,標志著一個國家形象的高度,在打贏扶貧攻堅戰(zhàn)的關鍵時刻,創(chuàng)作一部脫貧攻堅題材的電視作品,要把提升廣大農民精神文明度,作為一塊不可缺少的切口。近幾年,中央電視臺播出多部高品質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對她而言,既是范本,也是難度。如何實現(xiàn)突圍,成為她不斷探索與求新的真正命題。即使面對打磨出爐的第九稿劇本,她依然仿若站在一個坍塌事故的現(xiàn)場,思考如何將這個超越自己能量的作品重新修復成型,能夠呈現(xiàn)于觀眾。為此,再難,再苦,她也沒有放棄。雖然有煎熬,有淚水,但更多的是雄心,是果敢。
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變革
以現(xiàn)實為藍本,該劇塑造的人物鮮活而立體。退伍回鄉(xiāng)的丹霞村黨支部書記趙百川善于學習,開拓進取,敢想敢做,善于接受新鮮事物,是一名具有軍人氣質的“領頭羊”。原焉支村黨支部書記夏寶生樸實憨厚,工作積極,擅長群眾工作,但思想固執(zhí)守舊,從開始與趙百川格格不入,最后兩人變成配合默契一心為百姓的好搭檔。原焉支村村委會主任劉東橋忠厚淳樸,吃苦耐勞,工作耐心有毅力,一心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選聘大學生村干部付鵬、丁香頭腦靈活,觸覺敏銳,躊躇滿志,積極熱情;感情受挫,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女青年夏雪,隱忍睿智,助力家鄉(xiāng)文創(chuàng)建設。
從這群生活在當代背景下的人物身上,幾乎每位觀眾都能找到熟識的身影,從一些小人物看似平常的喜怒哀樂,映射出在脫貧攻堅大背景下的時代變革。
該劇還將鏡頭聚焦于當代年輕人以知識改變命運,以文化重塑鄉(xiāng)村的嶄新視角,試圖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的、全新的中國新農村,一個已經實現(xiàn)了智能化的、村民們紛紛邁向小康社會的中國新農村。在描繪當代農村蓬勃發(fā)展的同時,將“生態(tài)移民”“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大學生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等內容融會其中,使傳統(tǒng)文化與新興文化共同交織起時代變革的強音。
西部景觀的極致美感
《一個都不能少》是具有濃濃西北特點的一部扶貧戲,不但內容豐富有趣,更展現(xiàn)了祖國大西北的美麗。
該劇在畫面的呈現(xiàn)上追求極致美感。大場景方面,色彩斑斕、氣勢磅礴的丹霞地貌,造型奇特、蒼勁雄渾的冰溝峽谷,山高地闊的扁都口萬畝花海等西部著名景點都一一呈現(xiàn),每一幀畫面都自帶中國西部美學特征,堪稱移動的喀斯特地貌明信片。小場景方面,既有帶有濃郁西北風情的土墻陋屋,也有智能化的新農村小區(qū),兩者之間形成的鮮明對比,既是對貧困地區(qū)現(xiàn)實變化的刻畫,也是對脫貧攻堅成就的展示。
談及在甘肅取景,白永成表示,希望通過本劇將張掖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打造成為甘肅的新名片。他直言這是他的“小私心”,“除了切實想幫助偏遠地區(qū)的農民朋友脫貧,更想讓大家了解我的家鄉(xiāng),了解我熱愛的這片土地。”(綜 合)
【劇評】
春天里的感人故事
□姚愛國
偉大的時代和火熱的社會實踐催生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給大眾以思想啟迪、精神滋養(yǎng)和審美享受,激勵人們繼續(xù)前行。正值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奪取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和實現(xiàn)經濟社會發(fā)展目標“雙勝利”的關鍵時期,一部脫貧攻堅題材的電視連續(xù)劇《一個都不能少》,成為這個春天的又一個感人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劇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表演,五彩繽紛、馳魂攝魄的丹霞景觀,濃郁熱烈、渾厚豪邁的西北風情交相輝映,勾畫出一幅陽光、勵志、充滿正能量的壯美畫卷。
貧與富、開放與保守,老一代與新一代、先進與落后,善與惡、正道與歪道、信任與懷疑……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以一個個迎面而來的矛盾和懸念,形成強烈的戲劇張力,牽動觀眾的心。從一度老想著蹭扶貧的懶漢賈吉祥變成養(yǎng)!熬W紅”, 從誓死不相往來的兩個村到最后“歡欣共飲脫貧致富酒”,扶志扶智、精神脫貧的“劇核”充滿了人文精神,深刻體現(xiàn)著“小康”的內涵。
欣賞《一個都不能少》,當然不能僅止于“兩撥人”的恩怨變化,也不能止于網友“每一幀都是明信片”的驚呼,不論是七彩丹霞、冰溝丹霞、平山湖大峽谷,還是萬畝油菜花!瓘堃吹娘L光的確十分優(yōu)美。但是,這是一部脫貧劇,沒有我們記憶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焦苦,雖然還有貧困村的土墻泥舍,但村民都無一例外地看上了電視、用上了手機,絕大多數人都會上網,穿著與普通城里人也沒有太大區(qū)別,使觀眾心情不再那么沉重,反而擁有一抹喜感。這不僅是劇作者的藝術匠心,更是我國脫貧攻堅成果的真實體現(xiàn)。目前,貧困與小康,確實只差“最后一公里”,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加上自己勤勞的雙手,人人都能圓小康夢。
《一個都不能少》是農村劇,看似小山村、小人物、小事件,但映射的時代背景、思想立意和貫透力卻不小。透過劇情,我們體驗到的是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感受到的是全黨全國全社會上下齊心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時代洪流和磅礴力量,看到的是“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yè)”。由此,該劇又不僅僅是一部農村劇,它對諸多問題的觸及、思考和探索,已遠遠超出脫貧及農村農民的范疇,它既有現(xiàn)實主義的穿透力,又有理想主義的引領力,共賞共樂中,觀眾能從中汲取營養(yǎng)、獲得動力。
【延伸閱讀】
甘肅是電視劇創(chuàng)作的沃土
甘肅是文化資源大省,也是電視劇創(chuàng)作的沃土和富礦。
近年來,全省文藝界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牢牢把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協(xié)調統(tǒng)一的原則,通過組織實施“歷史和現(xiàn)實題材文學創(chuàng)作工程”、制定完善影視精品創(chuàng)作生產管理辦法、加強對電視劇創(chuàng)作選題和創(chuàng)作生產等環(huán)節(jié)全過程的引導,充分發(fā)揮甘肅歷史文化資源優(yōu)勢,積極扶持脫貧攻堅題材、西部和本土題材、革命歷史題材、“中國夢”主旋律題材等電視劇創(chuàng)作,相繼推出電視劇《淬火成鋼》作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獻禮劇目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電視劇《勿忘初心》作為黨的十九大獻禮劇目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電視劇《隴原英雄傳》在江蘇、山東、四川、深圳等地方電視臺播出,甘字牌電視劇逐漸綻放熒屏、開始在國內外嶄露頭角。
目前,正在主導創(chuàng)拍反映紅西路軍浴血河西的電視劇《英雄的旗幟》,合作創(chuàng)拍反映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治沙的電視劇《綠色誓言》等一批體現(xiàn)甘肅特色、彰顯中國精神的文藝精品,用優(yōu)秀電視劇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激勵和鼓舞廣大干部群眾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