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呼喚無償獻血者
———張掖市中心血站緩解“血荒”的實踐與思考
新春佳節(jié)剛過,張掖市中心血站的流動采血車又停在了市區(qū)中心,呼喚自愿無償獻血者。
據(jù)張掖市中心血站的負責人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自1998年10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張掖市的采血實踐沿著個體賣血、公民義務獻血、自愿無償獻血的歷史進程而循序漸進,但血源不足的狀況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特別是去年4月以來,血液采集進程由義務獻血全面轉(zhuǎn)入公民自愿無償獻血后,盡管流動采血車天天出動,還經(jīng)常深入各縣區(qū)動員城鄉(xiāng)群眾無償獻血,但臨床醫(yī)療用血依然頻頻告急,供需矛盾比較突出。為了動員黨政機關(guān)的干部職工帶頭自愿無償獻血,去年10月28日早上剛剛上班,市中心血站的流動采血車就停在了市委、市政府機關(guān)大院。第一個自愿無償獻血的是市政府辦公室的汽車司機陳杰,緊接著30多名干部職工紛紛前來無償獻血,其中9人是第二次自愿無償獻血者。
公民自愿無償獻血,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一種重要標志,體現(xiàn)出了互助友愛、無私奉獻的優(yōu)秀品德。那么為何頻頻發(fā)生“血荒”呢?其答案是公民自愿無償獻血率太低,難以保證臨床用血的需要。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員為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要保證目前的臨床醫(yī)療用血,全年需要1萬人次的無償獻血者,而目前自愿無償獻血的公民只有8000人次左右,在全市總?cè)丝谥械谋壤不足1%,使“血荒”的矛盾始終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毋庸諱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公民自愿無償獻血,無疑是衡量人們高尚倫理道德的試金石,而要全面推行這一體現(xiàn)較高人文素質(zhì)的法律制度,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是面對臨床醫(yī)療用血的危急,衛(wèi)生主管部門和中心血站知難而進,因勢利導,廣泛宣傳無償獻血的重大意義,千方百計普及無償獻血的科技知識。對自愿無償獻血的公民免費進行必要的健康檢查,一次性采血器材嚴格銷毀,確保獻血公民的身體健康,并為每個無償獻血者頒發(fā)獻血證書和紀念品。目前,自愿無償獻血的大中專在校學生多于機關(guān)單位的干部職工,年齡在30歲左右的年輕人多于40歲以上的中年人,城市居民多于農(nóng)村群眾,公民自愿無償獻血占臨床用血的比例提高到了去年的92%以上。
“血濃于水”和“血總是熱的”,這兩句話稱得上路人皆知,顯示出了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的雙重價值。鄭海忠就是一個模范的實踐者,他已無償獻血13次,共計無償獻出了4800毫升鮮血,就是在那年“非典”疫情突如其來的時候,當他看到街頭緊急動員無償獻血的信息后,毅然再次跨上了采血車,成了當?shù)責o償獻血的冠軍。然而在無償獻血的先進典型面前,卻無法掩蓋令人尷尬的現(xiàn)象:職位、學歷、收入較高的人群,無償獻血的積極性卻低于普通百姓人群。有的人在生命危急的時刻享受著別人的鮮血,可當中心血站動員他無償獻血時,卻以種種理由逃之夭夭。究其原因,除了因缺乏獻血常識而疑惑、畏懼外,恐怕更源于隱藏在人性深處的吝嗇和自私。
獻血無害,獻血光榮。專家指出,一個健康的適齡公民獻出400毫升血液,不會引起任何不良后果。但無償獻血卻對人、對己、對家庭、對社會都是無私的奉獻。自愿無償獻血者紛紛呼吁:各級政府和有關(guān)部門要充分發(fā)揮職能作用,在促進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中,把動員公民依法自愿無償獻血列入議事日程,構(gòu)筑社會化的無償獻血文明大廈,讓“血荒”這個與時代主旋律不協(xié)調(diào)的言詞,盡快成為歷史遺留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