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曉東,1972年生于甘肅武山,九五年畢業(yè)于隴東師院美術系,現(xiàn)為甘肅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館員。
因受家父的藝術熏陶,通過耳濡目染,自幼酷愛書畫藝術。少年時代,師從著名畫家宋武征先生,深受其教誨和啟迪,對繪畫藝術有了新的認識。在隴東師院就讀期間,系統(tǒng)學習了美術理論和各種繪畫技法,為以后的繪畫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美術研究室,專門從事古代壁畫的研究與臨摹工作十三年,研讀臨摹了麥積山大型經(jīng)變畫、北周大型系列飛天組畫上百平方米,其中十平米以上的巨作多幅。被國內(nèi)外專家譽為麥積山“壁畫宮”的 127窟保存了中國最早、水平最高、最成熟的大型經(jīng)變畫,本人自2001年至2007年期間,集中了六七年時間,克服了重重困難,歷盡艱辛,終于研究整理完成了窟內(nèi)最主要的北魏大型壁畫,如《西方凈土變》(約10㎡)、《七佛圖》(約14㎡)、《維摩詰經(jīng)變》(約10㎡)、《睒子本生》(約11㎡)、《東王宮西王母》(約6㎡)、《薩垂太子舍身飼虎》(約7㎡)等,完成了三十年的工作量,經(jīng)關有惠、李振甫等各位敦煌老專家鑒定,對所臨摹的壁畫作出了肯定性評價,中央美院袁運生教授、西安美院史論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王寧宇先生、日本筑波大學教授、著名石窟專家東山建吾先生等對本人壁畫臨品及線描圖觀摩后都驚嘆不已,認為他的127窟研究性臨摹成果是對中國古代美術史的一大貢獻,為改寫中國古代美術史提供了直接的實證資料,解決了研究者因壁面殘破而圖像辨識不清的問題,文物副本的完成,為珍品壁畫的永久傳世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蟒神》(敦煌唐代壁畫)
十年來,多次赴敦煌莫高窟、炳靈寺石窟實地考察、臨摹壁畫并進行學術交流,作品以壁畫及山水創(chuàng)作見長,多次參加國內(nèi)外美展和舉辦個展。多幅作品發(fā)表于《中國書畫報》、《羲之書畫報》、《今日廣州》、《天水日報》、《蘭州晨報》等報刊;《人民日報》、《人民網(wǎng)》、《新華網(wǎng)》、《甘肅日報》、《西部商報》等報登載全面介紹性文章,《天水日報》頭版整篇幅刊載了題為《楊曉東 麥積山壁畫的守望者》一文,在社會各界產(chǎn)生了較為強烈的反響。中央電視臺一套美術星空欄目、四套新聞60分曾作過電視專訪或?qū)n}報道,、天水電視臺《人文天水》欄目制作播放了專題片《畫與魂》并被甘肅電視臺選播,部分作品曾被日本、美國、法國、越南等國內(nèi)外藝術團體和藝術家收藏。本人繪畫作品曾得到文物鑒定界權威人士、文博界泰斗史樹青先生的高度贊譽,讀了部分精品后便欣然為本人的畫集題詞。

飛天圖(麥積山127窟北魏壁畫)
11月3日至8日,由省美協(xié)即將主辦的楊曉東麥積山壁畫精品及創(chuàng)作展,是一次推新人、出新作的畫展,是對一名中青年畫家潛心研究壁畫和山水創(chuàng)作十余年成果的集中展示。為配合這次個展,印制了《楊曉東畫集》(史樹青先生題寫書名),收錄了多幅壁畫精品及創(chuàng)作。
其壁畫作品場面宏大,布局張弛有度;造型準確洗練,動態(tài)優(yōu)美生動;色彩簡潔明快、裝飾性強,或古樸典雅、蒼桑厚重,或斑斕絢麗,明朗華貴;面容安祥得體、眉宇之間尤為傳神;線條流暢飛動、體態(tài)輕盈飄逸。其大型飛天組畫《絲路花雨》、《飛天神韻》、《天降祥瑞》、《和諧樂章》,大型經(jīng)變畫《西方凈土變》、《維摩經(jīng)變》、《睒子本生》、《東王公西王母》等作品從整體而言,無不透托著圣潔、祥瑞、神秘、和諧的氛圍,折射出了一位實力派畫家的深厚功力。山水國畫構思精巧、意境深遠、墨色蒼潤、筆力雄健、氣勢恢宏,彰顯出一位中青年畫家銳氣十足的張揚個性和靈悟洞開的藝術才氣。
九五年楊曉東畢業(yè)于隴東師院美術系,被分配至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美術研究室工作。他懷著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向往和摯愛,極力尋找屬于他自己的藝術殿堂。

供養(yǎng)飛天
麥積山石窟除以石胎泥塑而享有“東方雕塑館”盛名外,窟龕內(nèi)壁畫以北魏作品為代表,其大型經(jīng)變畫、大型飛天組畫為眾專家驚嘆和折服。五十年代,著名藝術家、專家學者常書鴻、吳作人、段文杰等先后到麥積山對其現(xiàn)存壁畫進行過考察或臨摹,并認為其部分早期作品從年代、規(guī)模、藝術價值不亞于敦煌壁畫,其中127窟《西方凈土變》被眾多專家譽為該題材壁畫的中國之最。十多年來,楊曉東先生對現(xiàn)存的麥積山早期大型壁畫進行了潛心研究,全面整理和臨摹,共獨立完成壁畫臨品上百平米,為麥積山壁畫走出國門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在由落滿了歲月塵埃的佛像和古代壁畫所包圍的孤獨的日子里,由最初的拒絕,慢慢地與之發(fā)生著一種親合和默契。或許是麥積山的靈氣喚醒了他潛藏于心的藝術覺悟;或許是麥積山博大精深的藝術精神強烈地震憾了他的心靈;或許是深藏于隴山深處的這顆藝術明珠給了他藝術的天份;或許是麥積山偉大的壁畫藝術讓他真正理解到了藝術之真諦;或許是宋武征先生教導指引了他發(fā)展的方向。他找到了,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藝術寶藏!麥積山石窟便成為孕育他藝術生命的搖籃。

隴山煙云
隴山煙雨,蒼山暮靄,青巒疊翠,秋林幽谷,修竹蟬聲,茂林晨曦,雨后斜陽,枯藤昏鴉,深夜山泉,明月松間,寒天雪韻都曾給予他山水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沖動。在臨壁畫之余,繪就了許多體現(xiàn)情致的山水畫作。
麥積山偉大的壁畫藝術更讓他如癡如醉。4號窟北周脫壁欲出、神采飛揚的大型飛天組畫,曾使他心曠神怡,127窟北魏大型經(jīng)變畫,更讓其愛慕有加,強烈的求知欲和表現(xiàn)欲推動他走完長達十三年臨摹壁畫之藝術歷程。

石昌明(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會長)題詞
古窟內(nèi)工作環(huán)境極為艱苦,走進洞窟,身后除一束僅存的光線外,陰暗便將其緊緊包圍,潮濕、霉變的空氣侵害著他的身體,在這陰森的環(huán)境中還常伴有毒蛇的盤踞與白尾大鼠的尖叫,令常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工作中,簡陋的腳手架架板成了他身;杷拇玻火囸I和半饑餓狀態(tài)是他洞內(nèi)工作經(jīng)常遇到的情形。但這一切從未動搖過他對麥積山壁畫藝術的真愛和傾注畢生心血的信念。
面對一千五百年前的壁畫精品,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沖動和渴望讓他完全忘掉了饑餓與孤獨,單調(diào)乏味變成了津津有味的美餐。解讀壁畫的文化內(nèi)涵,搜尋壁畫線條和各種造型的過程是苦樂摻半的,是創(chuàng)造與豐收的過程。壁畫色塊的斑駁殘缺和豐富的肌里效果,通過研讀,從美學的角度上使他得到了許多啟迪,特別在施彩環(huán)節(jié)給了他無盡的思索。古代壁畫中所蘊含的每一點文化藝術信息時刻啟發(fā)著繪畫創(chuàng)造的心弦,萬籟俱寂的壁畫宮賦予了智慧,他真正的付出了,同時也得到了他所渴望和向往的東西。

和諧之音
十三年的臨摹生涯,讓他對壁畫臨摹及壁畫藝術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臨摹古代壁畫,絕不是機械地照搬和原始的照貓畫虎式的單純摹仿。而是研究、認識、創(chuàng)造的過程,沒有深入的研究,就不會有客觀全面的認識,沒有認識也就無法臨出成功的壁畫臨品,更難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方向。
面壁十年,臨摹壁畫成品上百平米,既有原汁原味的壁畫臨品,同時,集壁畫原作現(xiàn)狀的各種美學元素于一爐,凝煉出許多體現(xiàn)作者自我的創(chuàng)作性系列壁畫上百幅,其流暢的線條、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色彩、極富親和力的人物神態(tài)、體態(tài),都將更集中、更深刻、更全面的體現(xiàn)著壁畫藝術的精神內(nèi)涵和時代旋律,面對今天的成果,他的內(nèi)心得到了安慰。
多年來,他真切感受到,天天能守著麥積山的壁畫,這是一種幸福,127窟就是他的家,他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藝術寶藏!

陳國勇(西安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題詞

歐廣勇 (廣東書協(xié)副主席)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