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游天梯山石窟
楊文遠

天梯山石窟

石窟佛像

天梯山石窟陳列館(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說到石窟,大多數(shù)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岡石窟,洛陽的龍門石窟和天水的麥積山石窟。但鮮為人知的天梯山石窟,卻被冠以石窟鼻祖的美譽,這究竟為何?我們決定前去一探緣由。
出發(fā)之前,查閱了天梯山石窟簡介。天梯山石窟,也稱涼州石窟,別名涼州大佛窟,位于武威市城南50公里處的涼州區(qū)中路鄉(xiāng)燈山村,始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的歷史。天梯山石窟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shù)的代表,是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的源頭。
驅(qū)車從武威市區(qū)出發(fā),沿城南方向行約50公里,即到達燈山村黃羊河水庫。
這里是一片開闊的盆地,四周峰巒層層疊聚,源自祁連雪山的黃羊河,自南而北貫穿整個盆地。
水庫的北岸,土褐色的山巒高低起伏,如云梯般層層伸展至天際。據(jù)說,這也是天梯山得名的緣由。
山崖上開鑿著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石窟,便是天梯山石窟。
進入景區(qū),首先經(jīng)過的是天梯山石窟陳列館,里面陳列了石窟各種文物壁畫臨摹品若干。據(jù)介紹,天梯山石窟除大佛外,其他遺物都被收藏在敦煌博物館。
一邊走,一邊看。當?shù)嘏笥呀榻B,在魏晉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涼州漸漸成為佛教的中心地帶,東來西往的高僧多駐錫于此。
當時的北涼王篤信佛教,他廣征能工巧匠,開鑿了天梯山石窟,大造佛像。而涼州石窟的開鑿,使西域的高僧接踵而來。其中有個高僧叫曇無讖曾在這里譯經(jīng)說法,使涼州一時佛名遠揚,成為當時的主要佛教中心。
北魏建立后,曇無讖的徒弟涼州高僧曇曜隨著涼州的宗族吏民遷到大同后,直接主持開鑿了云岡石窟,使涼州的佛教石窟藝術(shù)對我國的石窟開鑿開始產(chǎn)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如以后洛陽的龍門石窟。此外,天梯山石窟北涼壁畫濃厚的印度佛教藝術(shù)風(fēng)格,說明這里的石刻、壁畫屬于印度僧人的原創(chuàng)而非由西域傳入,因而可以稱這里的石窟藝術(shù)是周邊及更遠地方的石窟藝術(shù)的鼻祖。
天梯山石窟自北涼后,北魏、隋、唐、西夏均開鑿過,據(jù)說明清時規(guī)模頗為壯觀宏大。但由于該地屬于紅砂巖質(zhì)結(jié)構(gòu),質(zhì)地脆弱,上千年來,風(fēng)剝雨蝕,洞窟多有損壞,現(xiàn)存石窟僅18窟,保持各種佛像40多尊,壁畫近百平方米。
從景區(qū)陳列館出來,我們沿黃羊河水庫邊前行,來到一個被鐵門鎖住的山洞前。走進山洞,山洞不長,是后來開挖的,通道兩邊石龕里擺放的是十八羅漢。走出十八羅漢通道,拐過一個山腳,一條弧形的長長水壩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水壩一邊是清澈的庫水,一邊就是天梯山最大石窟大佛窟。此時,我站在天梯山棧道,面對茫茫庫水和遠處雪山,不禁想起一句詩: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游人可順著臺階下到大佛腳下。大佛窟高30米,窟里供奉的釋迦牟尼坐像。細心的人不難發(fā)現(xiàn),佛像面部豐滿圓潤,眉若新月,嘴角微翹,含笑不露,眼瞼下垂,微微凝視著前方,雙耳長且略向下垂,神情安詳、親切,莊重、溫雅、睿智,令人敬而不懼。
佛像依山而坐,面水而立,腳下碧波蕩漾,薄云纏繞其身,構(gòu)成一幅山、水、佛、云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
佛像左右兩側(cè)立有羅漢、菩薩像6尊,石胎泥塑。由于年代已久,又曾被水淹過,佛像和佛龕上原有的色彩基本已經(jīng)剝落褪色,只有膝蓋以上部分還有少量顏色和壁畫留存。
站在大佛腳下,仰望大佛,心內(nèi)不禁感嘆古人的精湛技藝。心靈在一種強烈的震撼中穿越時空,仿佛看到了千年前那些佛教徒們用虔誠的心,用巧奪天工的手,還有必不可少的一把錘子、一根鏨子,成年累月地在裸露的巖石上,將心目中佛的形象一刀一刀雕刻在石崖上。
如此說,從對我國石窟流派影響上看,天梯山石窟被尊為石窟鼻祖,也的確是實至名歸。
躑躅于天梯山石窟山水間的小道,放眼眺望遼闊的黃羊河水庫,湛藍的天空白云朵朵,黃色的高山雖然沒有草木,但更加襯托出水面的平靜。遠看群山倒映在湖中,群山疊疊而上、高高的瑪雅雪山聳立在白云之間,也許這就是取名天梯山的奧秘所在吧。
暮色降臨,依依不舍地走出天梯山石窟,不禁回頭再望一眼青山秀水的自然景觀和鬼斧神工的人文雕刻。滿山的巖石都有著靈氣,有著生機,它們在夕陽的紅暈中更顯得相映生輝,絢麗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