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籠山在今武山、漳縣之間,包括朝團山、鐵籠山、屏鳳山,亦稱武當山。東漢末三國時,這兒更是戰(zhàn)爭頻繁。(蜀漢延熙)“十六年,祎卒,夏,維率數(shù)萬人出石營、經(jīng)董亭,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維糧盡退還。明年,加督中外軍事。復出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鮮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三國志·姜維傳》)
關于姜維大戰(zhàn)鐵籠山的歷史,當?shù)厝罕娛沁@樣傳說的。曹操的孫子當政之時,魏鎮(zhèn)西將軍鄧艾,在武城山東段屏鳳山一帶阻擊了欲去南安的姜維大軍,雙方展開了激戰(zhàn)。姜維兵馬因遠道而來,招架不住這強大的突然襲擊,便撤旗掉頭,轉向武城山東川(今高樓鎮(zhèn)玉林溝);鄧艾窮追不舍,姜維被逼帶余部上了武城山對面的一個馬鞍形山壑。在這里便展開了大搏斗、大撕殺,兵士混雜,刀劍交錯,喊聲不斷,火光沖天,大拼大殺,血流成河,尸橫荒野。突然,鄧艾援軍從北、東、南三面包抄,姜維見勢不妙,大喝一聲:“將士們,西撤,上武城山主峰鐵籠山!”于是,抄懸崖鳥道上了鐵籠山。
這山如城似堡,四面峭壁,只有北嶺一條尺把細路可以盤上山頂;堡子溝有一條石槽暗道。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山上林茂竹密,可只有水簾洞下一眼泉水,僅夠百人飲用。
姜維吩咐在唯一的石臺小道上,布置雷石、滾木。鄧艾火氣沖天,在山下叫罵。姜維一聲令下,雷石、滾木從天而降,鄧艾軍死傷慘重。
鄧艾又上大拚山,在東邊派人偵探找路:一找有無從隱處上山抄姜維之路;二找鐵籠山西邊有無姜維逃竄之路。后人因而就把這兒叫“找路抄”了。鄧艾軍發(fā)現(xiàn)鐵籠山北腳下有一小山包,可以靠近姜維陣地,從這兒轉西,進溝,便可四面困圍姜維軍,可恨姜維已派重兵把守。鄧艾十分氣惱,火冒三丈,便又破著嗓子叫罵:“姜維龜孫子,有種的下山來對陣!”姜維屹立山巔,笑而不還。說時遲,那時快,冷不防,蜀兵拉弓一箭,射中了鄧艾面前一棵大松樹(此山有鄧艾當箭樹之傳)。鄧艾精兵強將硬奪此山包。對方展開拉鋸戰(zhàn),爭奪把門溝。又是一番大格斗,大撕殺。最后,鄧艾軍多半人仰馬翻,只落得個“每每慘敗”。無奈,鄧艾只得把八個營撤到東山背后一大平地休整。這就是“大格斗山”、“八營坪”的來歷。
鄧艾暗中派兵在鐵籠山北、東、南三面包圍姜維軍,道:“將士們,嚴加封鎖,甕中之鱉,指日可捉!
姜維死里逃生的關鍵在把門溝。這兒即使進去一個小兵,便可識破天機,謀略全毀。因此,溝兩邊飛矢如同雨下,滾木、雷石常似虎奔,絲毫不敢怠慢。
一日,姜維輜重、大隊兵馬全部從鐵籠山南段一石槽中溜下山,埋伏在南面群峰間一深溝里。深夜便偷偷撤走了把門溝小部隊,進入了預設的泄班溝。這就是埋伏溝(伏溝里)、泄兵山、泄班溝的來歷。姜維以智脫險,從從容容而去。鄧艾次日一查,十分懊惱,無奈去了隴西。
《三國演義》上多次寫到武城山之戰(zhàn)!坝谑,鄧艾引軍星夜倍道而行,徑到武城山。下寨已畢,蜀兵未到,令子鄧忠與前校各引五千兵,先去谷埋伏!薄皡s說姜維從董亭望南安而來,至武城山下,謂夏侯霸曰:‘近南安有一山,名武城山,若先得了,可奪南安之勢'!(時南安郡治襄武縣故址在今武山鴛鴦鄉(xiāng)安家嘴一帶)!掇o源》上記載:武城山“在今甘肅武山縣西南,‘三國魏甘露'元年,姜維從董亭赴南安,鄧艾拒之于武城山!薄案事丁,是魏曹髦的年號,甘露元年,就是公元256年。這里指的是廣義的武城山,即一系列山脈。
《三國志》鄧艾傳,姜維傳,都記錄了武城山鄧艾與姜維之戰(zhàn),姜維傳中提及的竟有三次,但十分簡略。20世紀80年代當?shù)匕傩諒蔫F籠山上楊家寨,發(fā)現(xiàn)了一只矛頭,紅銅質,缺尖,發(fā)現(xiàn)一片魚鱗甲甲片,一片柳葉甲甲片;在“斗底山”前發(fā)現(xiàn)了一漢代銷鐵爐,伴有十七枚箭頭;從鐵籠山廟科山枯洞中發(fā)現(xiàn)了一坑人馬混合骨;結合地名看,鐵籠山是個多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一串串記錄戰(zhàn)爭的地名,諸如八營坪、十過梁、大拚里、照路坡、大格斗山、把門溝、泄兵山、泄班溝、埋伏溝等,就是一部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史,十分壯烈。這代代傳說,形成了一部歲月久遠、內(nèi)容豐富、可歌可泣的史卷,如泣如訴,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