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義舉榜】
愛心救助的牽線人——張金霞

是她,以一個個良善的念頭托起一次次不經(jīng)意的善舉,讓生命快樂的真諦欣欣然點亮900多名貧困、孤寂孩子心中美麗的夢想。她,就是2013年8月入選中央文明辦“中國好人榜”,2014年1月被評為感動甘肅•2013十大隴人驕子榮譽稱號,現(xiàn)任清水縣財政局國庫支付中心副主任的張金霞。
這位今年37歲,中共黨員,大學本科文化程度,會計師職稱的張金霞,從2001年開始到現(xiàn)在的十三年里,她堅持不懈地利用業(yè)余時間開展“一對一”救助貧困失學兒童活動,用愛心譜寫一曲曲感人的樂章。2011年12月30日被授予清水縣“十大突出貢獻人物--十大巾幗楷模”稱號,2012年3月8日榮獲“天水市五一巾幗獎”,2012年12月被評為“天水市第三屆道德模范——助人為樂模范”,2013年4月被授予“天水市第五屆十大杰出青年”榮譽稱號,2013年4月17日,甘肅日報、甘肅法制報整版報道她十二載救助路傳遞正能量的模范事跡,今年4月、6月、8月、10月在甘肅衛(wèi)視——“最美基層干部”、“好人在身邊”、“隴人驕子”等欄目分別報道她的愛心救助。2013年8月入選中央文明辦“中國好人榜”,2014年1月被評為感動甘肅•2013十大隴人驕子榮譽稱號。

記得最初走上救助路的2001年秋天,她隨同事一起去新城鄉(xiāng)張河村進行農村婦女培訓時,被一戶人家的現(xiàn)狀驚呆了:一位母親因大出血難產去世,只留下襁褓中的嬰兒,可家里一貧如洗,炕上甚至沒有一張像樣的席子,拿不出一分錢買奶粉……嗷嗷待哺孩子的啼哭深深刺痛著張金霞,她當場掏出身上僅有的200多元錢,雙手交給了這個多災多難的家庭。傍晚回家后,白天的一幕在張金霞的腦海中不斷涌現(xiàn),輾轉難眠的她深知,200多元錢對這個家庭來說無疑于杯水車薪,如何幫助這個可憐的孩子,讓他健康地活下來,使她深深地陷入沉思,她首先想到了在北京讀書時的同學,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馬上給北京的幾個同學發(fā)去傳真,倡議大家為這個貧困家庭獻愛心。很快,張金霞收到生平的第一筆捐款100元,接著她不顧路途遙遠,再返張河村將遠在北京同學的一片心意親自交給孩子的父親,就這樣,8元錢一袋的“青松”奶粉,讓這個失去母親的孩子活了下去……
第一次救助的成功堅定了張金霞的信心。從此,她像上了癮一樣,為貧困兒童牽線搭橋的善舉一發(fā)而不可收拾,愛心救助之路也越走越遠。從最初的電話、傳真聯(lián)系救助人,義務散發(fā)救助兒童資料,到后來通過QQ聯(lián)絡,傾注精力創(chuàng)建清水縣貧困兒童救助網(wǎng)站;甚至為了摸清貧困兒童家庭的真實情況,她經(jīng)常擠公交、騎摩托,有時徒步幾十里,翻山越嶺,深入鄉(xiāng)村、學校、貧困家庭,廣泛開展摸底調查。13年來,她共走訪貧困家庭3000多戶,建立貧困兒童救助檔案1000多份,入戶調查的足跡踏遍了清水縣的1000多個自然村。
愛心人士紛紛與張金霞取得聯(lián)系,和貧困兒童建立了“一對一”的長期資助關系。程龍是山東省濱州市人,目前在美國留學,他利用課余時間打工,在大洋彼岸資助著草川鄉(xiāng)的貧困孤兒趙莉莉。中央電視臺足球之夜記者王濤,一直資助著草川鄉(xiāng)的3個孤兒,他一再叮嚀張金霞不要給孩子們透露自己的身份。2012年12月8日,江蘇的周末背包客周玉泉一行4人往返行程4000多公里,駕車來到清水,在新城、白駝2鄉(xiāng)鎮(zhèn)進行了為期2天的愛心捐助活動。他們當場為孩子捐贈現(xiàn)金30000元,捐贈總價值達96000元的衣物3000多件、學習和體育用品42000多件。2103年8月,張金霞了解到,永清鎮(zhèn)蘇屲村的馬云仙、馬瑞仙兩姐妹都在上高中,父母雙亡,雖然兩人成績非常優(yōu)異,面對貧困的家庭和年邁的爺爺奶奶,幾千元的上學費用讓她倆面臨失學,張金霞立刻聯(lián)系青海的曹林山先生,上萬元資助款很快匯到清水縣這兩個孤兒的家庭,及時解決了姐妹倆的燃眉之急。像這樣改變孩子命運的例子還有很多。

信任是行善的基石,張金霞救助方式的陽光和透明讓她的“粉絲”越來越多,天南海北甚至海外獻愛心的朋友紛至沓來,找她聯(lián)系救助對象。而越是這樣,張金霞越不能有絲毫的粗疏和馬虎。她常常犧牲與家人團聚、休閑的時間,兜里裝著小本子和照相機,不辭勞苦走村串戶,真實拍照和記錄貧困家庭兒童、孤兒生活與成長的現(xiàn)狀。這是她給自己鐵定的任務。
為了能到山大溝深的貧困家庭,張金霞搭過單位辦事的公車、坐過同事的摩托車,自己騎過自行車,實在沒車就步行,能走多少算多少,過河、爬山更是家常便飯,有一次同事騎摩托車載她過河,十幾條河,過了一條又一條,過到最后摩托車“罷工”,硬是“躺”在河里起不來,看著被水淹沒的輪胎,想著在山路上被暴雨淋透、被冰雹打過的往事,疲憊不堪的她哇哇哭了起來,不知道自己受這罪是為了啥,可哭完了,擦干眼淚,第二天該進村還進村,該調查還調查。
2013年6月,甘肅省漳縣與泯縣交界處發(fā)生地震后,清水縣也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暴洪和泥石流災害。災情發(fā)生后,她不顧個人安危,心里始終牽掛著那些山區(qū)的孩子們。面對災區(qū)群眾和貧困家庭房屋倒塌和缺衣少食的情況,她在網(wǎng)站積極呼吁,多方籌集棉衣、毛巾、手套、圍巾、學習、生活用品等救災物資共8000多件;為重災鄉(xiāng)鎮(zhèn)貧困家庭籌資12.36萬元購買面粉500袋,大米500袋,棉被500床,并親手送到受災一線救濟災民;為清水縣金集鎮(zhèn)桑寨小學籌資4.1萬元修建校廁1座。

十幾年來,每天除了工作,張金霞把所有的業(yè)余時間、精力和愛好都投入貧困兒童救助,發(fā)布信息、聯(lián)系網(wǎng)友、下鄉(xiāng)調查、整理資料、領取包裹、發(fā)放物資。丈夫和女兒早已習慣了她的這種作息時間,同事、同學、親友都受其影響,紛紛加入到活動中來,目前她組織的愛心志愿者團隊已有三十幾名成員。在她的積極倡導和牽線搭橋下,先后有全國各地的1000多名愛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為清水縣900多名貧困兒童和孤兒實施了“一對一獻愛心”救助,救助金額累計百萬余元,資助書包、文具、書籍、衣服、食品等各類學習、生活用品累計82000多件。
十幾年來,張金霞服務社會的誠心始終不改,為給大山深處的貧困兒童和孤兒帶去美好的希望。從2001年開始,張金霞同志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發(fā)起清水縣“一對一獻愛心”貧困兒童救助活動,并創(chuàng)建了清水縣貧困兒童救助網(wǎng)站,利用節(jié)假日和業(yè)余時間積極開展貧困兒童救助活動,為清水縣婦兒發(fā)展做出了較大貢獻。她累計發(fā)出救助資料2000多份,倡議書10000多份,走訪全縣18鄉(xiāng)鎮(zhèn)266個行政村,調查貧困家庭3000多戶,建立貧困兒童救助檔案2000多份,積極呼吁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關愛貧困兒童。在她的積極倡導下,先后有全國各地的1000多名愛心人士與清水縣18鄉(xiāng)鎮(zhèn)900多名貧困兒童結成了“一對一”愛心救助關系。
她的事跡在當?shù)貜V為流傳,受到了人們的普遍贊頌,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應。她所創(chuàng)辦的“一對一”活動已成為救助貧困兒童的有力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