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新增了二十九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蘭州的標志性建筑物———黃河鐵橋名列其中。
這是記者從國務(wù)院最近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獲悉的。
蘭州黃河鐵橋俗稱“中山橋”,位于蘭州市濱河路中段北側(cè),白塔山下、金城關(guān)前,是座歷史悠久的古橋,是五千六百四十公里黃河上的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蘭州作為連接內(nèi)地和西北的交通樞紐,從明代起人們就開始設(shè)想在黃河上架橋,征服黃河險阻。明代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年),朱元璋委派衛(wèi)國公鄧愈在蘭州西面十里處始建一座浮橋。明代洪武十八年(一三八五年),蘭州衛(wèi)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十噸、長五點八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 這座名為“鎮(zhèn)遠橋”的季節(jié)性浮橋,成了二十世紀前蘭州“控扼沖要,道通西域”,人們稱贊它為“邊繳之要津,千古之偉觀”。
清光緒三十三年(一九O七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的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聘請德商泰來洋行在浮橋的基礎(chǔ)上建造了黃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鐵結(jié)構(gòu)橋。鐵橋長二百三十三點三三米,寬七點五米,有四墩五孔,橋面為加厚鐵托板條,建橋所用的木板、沙石等材料全部由海外進口,耗銀三十多萬兩。初名叫“蘭州黃河鐵橋”,一九四二年改為“中山橋”。一九五四年,蘭州市政府對鐵橋進行了整修加固,加設(shè)了拱形鋼架,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偉。
現(xiàn)今,黃河鐵橋已改作步行橋。置身橋上,夕陽斜照,河面波光粼粼,放眼可遠眺白塔山上白塔入云,收目可近觀母親河穿橋而逝,是為蘭州勝景之一。(完) (記者 羅德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