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學教授董健演講稱,現(xiàn)代教育要“招回大學精神”,大學重在培養(yǎng)“和諧的人”而非“有用工具”(何奔、吳進攝)
“大學重在培養(yǎng)和諧的人,而不是培養(yǎng)有用的工具!”昨日,南京大學教授董健在廣州“公眾論壇”演講時指出,中國現(xiàn)代教育要重振啟蒙精神,招回大學之魂。
董健說,國家財政性教育經(jīng)費占GDP比重,1996年以來一直達不到發(fā)展中國家平均比重4.1%,這是“使國人蒙羞”的事。只有重振以自由、民主為核心的現(xiàn)代啟蒙精神,進行教育深層改革,克服教育政治化、官僚化弊端,大學才能走上正路。
董健曾任南京大學副校長,今年72歲?偨Y30年改革和大學教育現(xiàn)狀,他指出,當今教育存在一些危機。大學官僚化、學術腐敗,抄襲、剽竊時有發(fā)生,大學精神在衰退。
“30年來教育改革多是表層的,缺少實質性舉措!倍≌f,恢復高考、高校擴招、大學合并等改革,都未曾觸及大學精神的實質內核!皶r下出現(xiàn)的大學腐敗現(xiàn)象,不是改革的結果,而是改革缺位,原有被掩蓋的許多問題,在社會進入市場經(jīng)濟后爆發(fā)出來”。
董健說,一些改革本身也存在問題,比如本科、碩士和博士等一再擴招,“有一個博導帶了35個博士生,簡直是誤人子弟”。而論文答辯時,若不讓其通過,又感覺對他不公平,“同樣水平,在別處可能過了。這是體制問題,靠幾個人把不住防線”。
董健說,教育是“軟”任務,它出問題,傷害在文化深層,破壞的是民族精神資源,不會馬上看到,但影響未來。“今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50年后,我們和子孫后代將嘗到苦果!倍≌f,教育改革雖是“軟任務”,但非常迫切!
大學精神是什么?董健認為,大學之“大”,內涵應該是思想自由、學術自由;培養(yǎng)人完善人,不斷提升人格和道德;獨立于政治權力之外,追求學術真理。
“大學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和諧發(fā)展的人,而不是有用的機器。”董健引用愛因斯坦的話指出,大學教育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工具制造型教育,教給學生技能,讓他們成為實用“工具”;一種是人格提升型教育,把學習看成完善人格的高尚事情,培養(yǎng)出來的是“和諧的人”,能分辨真假、善惡和美丑,成為公共知識分子。
董健指出,現(xiàn)在許多大學校長已經(jīng)官員化,不再是教育家,且存在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等腐敗現(xiàn)象,不少商人都戴上了“教授”頭銜,“這是可悲的”。
大學如何進一步改革?董健認為,要實現(xiàn)“大學辦學”而不是教育部辦學。大學要建立董事會、校友會和教授會,辦學最高權力在董事會。實現(xiàn)獨立發(fā)展。
董健認為,現(xiàn)在不斷發(fā)生的社會事件,源頭往往在人文精神缺失,導致道德行為失范,誠信良知泯滅。中國人文教育缺位,需要重補啟蒙主義課。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