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上之花綻放香江
———“根與魂”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香港展演速寫
甘肅日報記者 李滿福
1500多平方米的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大廳,連日來成了一處濃縮的甘肅文化“大集市”。慕名而來的香港市民和各地游客,好奇之余發(fā)出感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如此多姿!甘肅特色讓人心存敬意!
得益于文化部及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民政事務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支持,我省從403項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中遴選了約十分之一項目,并由各自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親自示范、展示給香港市民和游客。
從6月5日開始預展,6月11日正式開幕,再到6月21日結束展演,甘肅文化使者把中國優(yōu)秀的非遺項目和凝結著各族群眾智慧的文化產(chǎn)品帶到香江,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nèi)轿涣私飧拭C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進一步促進隴港兩地文化共同繁榮發(fā)展。
甘肅非遺“大觀園”
“根與魂”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展演分為四個板塊,分別是“天工開物”“文明曙光”“絲路風情”和“隴原遺韻”,有40余個項目。展覽中,既有環(huán)縣道情皮影戲、花兒兩項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的項目,又有洮硯技藝、酒泉夜光杯、臨夏磚雕、慶陽香包刺繡、嗩吶藝術、保安腰刀、裕固族服飾、雪山蒙古族服飾、甘南藏族唐卡、蘭州刻葫蘆、隴東民歌、竹籃寨泥玩具制作技藝、平?jīng)黾埧棶嫼图艏埖榷囗椢沂〉膰壹壓褪〖壏俏镔|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
除了展覽,省民族歌舞團、省隴劇院及阿克塞、武威、慶陽、臨夏的文藝工作者還在香港多個場合進行敦煌樂舞、隴劇、秦腔表演及一些民族特色劇目演出。其間,還將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文化甘肅”座談會和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專題講座。
民間大師顯“神通”
此次來香港的我省藝人,有農(nóng)民,有縣鄉(xiāng)文化專干,也有個體戶,但他們都有一個耀眼的頭銜,要么是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要么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正是這些通過口傳心授等方式,將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保留并傳承下來的民間藝人,一代代接過了非遺傳承的接力棒,使我省的非遺保護在全國享有盛名。
希熱布大師是我省的唐卡項目的一名國家級傳承人,此次他第二次來香港參加展出。2011年,他在同一塊場地舉辦了個人唐卡展;而今,他再次帶著自己新近創(chuàng)作的17件精品唐卡來到這里。希熱布大師說,這次感覺就一個字:“忙”。幾乎每時每刻都有觀眾詢問唐卡的制作過程,畫法、材料以及價格,他都不厭其煩地給予講解。
柯璀玲是國家級裕固族服飾傳承人,這位國內(nèi)各種文博會上的“熟面孔”,總能吸引媒體的關注。香港各大媒體更關注她張羅的肅南裕固族特色村寨的進展情況,柯璀玲一邊展示裕固族服飾,一邊“全面撒網(wǎng)”,通過各種機會推介裕固族獨特的民族文化。洮硯傳承人趙成德則喜上眉梢,就在他來香港展出之際,從北京傳來消息,他們公司已經(jīng)被確定為國禮生產(chǎn)基地。平?jīng)鰦D女何霞的剪紙作品,妙趣橫生,特別是她能在五分鐘內(nèi)剪出人物的正面肖像,這算是她的獨門絕技。一些香港市民,早早排起隊希望何霞能給他們“露一手”。
香港人士尋“根魂”
此次甘肅非遺代表性項目來港展演,吸引了香港市民的關注,幾乎每天開館展覽,都有絡繹不絕的當?shù)赜^眾問前問后,和大師交流,并表達出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曾在《射雕英雄傳》《倩女幽魂》等影視劇中出演反派人物的劉兆銘先生說,沒有人特意邀請他過來看,但自己還是來了,看完展覽,很有感觸,覺得在這里找到了中華文化的“根”與“魂”。這位84歲的老藝人說,甘肅有這么好的東西,但展覽時間有些短,希望給香港人多點時間來了解。
26歲的周瞻照說,對甘肅的印象,只知道地圖上有這個名字,但看了這次展覽,顛覆了之前對這個地方的認識。作為在香港出生的年輕人,他認為大家都應該珍惜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近他確定了一項研究中國和印度文化的課題計劃,甘肅是其中一站,他要做出好的榜樣,讓更多的香港年輕人重新審視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