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公石產(chǎn)于甘肅省清水縣,宋杜綰《云林石譜》中稱鞏石和通遠石。鞏石之名緣于鞏州,舊稱通遠州。鞏石色綠,有波浪狀紋理,制硯溫潤發(fā)墨。子頃有園硯贈蘇東坡,蘇翁觀后贊:“其紋理為天波!倍啪U書中又稱通遠石。神話說:水中有蟲類發(fā)出魚鳴之聲,或覓覓之聲,本地人在棒子上綁利刃或用堅硬物體襲擊之,于是化為石,顏色青黑,溫潤細膩,尺把長定價數(shù)千元?梢宰瞿サ妒,磨兵器,發(fā)寒光而不鈍(《云林石譜》P706、P708)。
龐公石,因唐朝龐蘊而名。龐蘊,字道元,衡陽人,元和年間(806—830年)北游襄陽,寓居于此。龐家用一條大船裝滿家中所有珍寶數(shù)萬,沉于湘江。舉室修行,曾謁江西馬祖,洞達禪定。臨終,刺史于頔問疾,蘊謂之曰:“但愿空諸所有,慎弗實諸所無!毖杂櫠,世稱龐居士。有語錄行世(《辭!),1936年版)。
另一說法是,唐代龐蘊游至甘肅清水縣小華山下,結(jié)廬隱居,廣結(jié)善緣,得道升天之前,將其聚寶盆拋入牛頭河中,滿河金銀珠寶頃刻間化為五彩繽紛的碧玉,沉入河底,后人稱為“龐公石”或“龐公玉”。當?shù)乩习傩找暺錇樯裎,家家戶戶立石門左,以鎮(zhèn)驅(qū)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