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在線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專題報道】
李寧民與楊家樓的不解情緣

(胡氏古民居南宅子全景)

(南宅子大門)
一
在古絲綢之路重鎮(zhèn)天水,散布著許多古民居建筑,其以多彩的形態(tài)、古樸的民風、獨特的建筑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稱為“傳統(tǒng)文化的明珠”,而以南北宅子為代表的明清民居院落群,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著名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曾贊嘆它是“甘肅省惟一的,也是全國罕見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風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走近位于天水市秦州區(qū)民主西路的南宅子,三開間的正大門上懸掛明代榜書“副憲第”門匾,顯得威嚴宏偉。漫步其間,整座建筑布局嚴謹巧妙,青磚和五色卵石鋪就的南北通道將院落分為東西兩區(qū),沿走廊穿行,庭院方闊、花木井然,各種門廊、天井和四合院掩映在茂林修竹間,充滿詩情畫意,讓人仿佛置身于迷宮之中,可謂“一步一景,移步易景”。過園林假山池塘不覺已到曲徑通幽處,驀然,一座高高矗立的二層木樓乍入眼簾,宛如芳華絕代的女子讓人一見傾心,它就是聞名遐邇的楊家樓,也是整個南宅子乃至天水僅存的明清時期單體兩層木質建筑。其構建古樸典雅,用材精良,花板雕工細膩,檐下裝飾工藝考究,二樓欄桿透雕梅蘭竹菊等圖案,透露出北方的粗獷和南方的精巧秀美,經(jīng)風雨洗禮的張三豐書“跡駐黃鶴”匾額泛出歲月的斑駁,仿佛在向世人訴說著它的過往歷史。天水現(xiàn)存100余座古代木樓,楊家樓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建筑精品,如此珍貴的古建瑰寶今生能夠遇見,背后卻有一段不為人們所知的情緣故事。

(楊家樓搬遷前原貌)

(保護維修后的楊家樓)
二
那是2005年的夏天,天水市博物館館長李寧民像往常一樣下午回家。當走到龍城廣場重新街時,巷口傳來轟隆隆的嘈雜聲,如同一種不可名狀的呼喚吸引他去一探究竟。近前李寧民館長看到工人們正在拆除一座二層木樓,經(jīng)詢問得知是地產(chǎn)開發(fā)商要將這座楊家樓拆除售賣,所以他們要連夜趕工拆除。憑借文博專業(yè)知識和經(jīng)驗,李寧民一眼看出這是天水幸存下來的珍貴古建筑遺產(chǎn),不能就此毀于一旦,因此他當即上前勸阻,要求工人們馬上停止拆毀行為,并輾轉找到楊姓樓主,曉以大義,說服對方由天水民俗博物館收藏保護楊家樓并最終達成了協(xié)議。然而,開發(fā)商對此根本不予理睬,繼續(xù)其野蠻行徑,在交涉無果而楊家樓即將遭遇厄運的危急關頭,李寧民果斷請示市長出面協(xié)調解決。經(jīng)過多部門十多天的積極爭取,終使楊家樓得以幸存。為了避免意外,李寧民館長隨后派人及時守護,并迅速組織人員實施異地搬遷保護,對構建全部進行了編號登記和拍照,終于將楊家樓整體搬遷到南宅子妥善保護。
面對凌亂散落的楊家樓木構件,難題擺在了面前。民居的保護維修在國內的案例尚不多,尤其是異地整體遷建,沒有可供借鑒的經(jīng)驗,怎樣合理選址以及確保保護維修的科學化,充分體現(xiàn)古建筑信息的完整性、真實性,達到修舊如舊的要求呢?面對諸多困難,天水市博物館把貫徹執(zhí)行《文物保護法》作為出發(fā)點,按照保護和最少干預原則,在設計過程中進行原地調查、測繪、取證,用老舊照片輔助以精確測取樓房結構數(shù)據(jù),補充完善方案中的不足。施工中在新建位置根據(jù)實際,將原來坐北向南的楊家樓調整為坐南向北,以達到與整體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在具體細節(jié)上清洗原木構件塵土、煙垢,重做條形基礎,修補墩接柱子和尋杖欄桿,補配絳環(huán)板、椽檁和梁柱枋,更換博風板,補齊勾頭滴水及破損屋面筒板瓦,安裝吻獸等。在此過程中,李寧民館長始終秉承工匠精神,先后編制了質量管理程序,從方案實施、變更設計、施工質量、工藝流程、安全防護等方面進行監(jiān)管,確保了修建質量和效率。經(jīng)過大家夜以繼日的不懈努力,2006年完成了楊家樓遷建工程,使這座清代建筑重現(xiàn)昔日風采。

(2004年天水市四大組織領導到南宅子調研)

(2006年南宅子保護維修工程竣工典禮暨天水民俗博物館開館儀式)
三
2002年11月,李寧民出任天水市文化局副局長、市博物館黨支部書記、館長,全面負責博物館工作。當時,南宅子由于年久失修,病害程度相當嚴重,許多房屋門窗丟失,內外漏雨,院中亂搭亂建,屋檐封堵不見其貌,文物古建筑不堪負重。2003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保護維修工程被國家文物局批復立項,2004年5 月12日,天水市政府研究決定,秦州區(qū)政府將南宅子移交天水市博物館管理,隨后天水市博物館實施了保護維修工程和籌建天水民俗博物館工作,6月16日舉行了正式的開工儀式。面對百廢待興局面,李寧民館長搶抓機遇,不等不靠,多方爭取資金,全力開展古建筑保護維修工作。為了留住歷史的記憶和鄉(xiāng)愁,彰顯天水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同時讓民俗博物館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他帶領職工四處奔走,搶救收購了2000多件民俗文物,如各種脊獸磚瓦、條石柱礎、椽檁門窗以及楊家樓整體構件等,最大程度的搶救恢復天水古民居原有面貌。2006年7月2日,胡氏古民居(南宅子)保護維修一期工程完工,天水民俗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楊家樓成為展示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天水民俗的重要載體再現(xiàn)輝煌。2011年12月,天水民俗博物館實現(xiàn)了免費對外開放,以楊家樓為代表的一批古建筑納入了國家專項經(jīng)費支持的保護管理范圍。
2001年6月25日,南宅子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jīng)過長期的保護修繕,現(xiàn)南宅子由大、小12個院落、78座單體古建筑組合而成,占地面積由原來的1000平方米擴大到4421.93平方米,維修古建筑2560.12平方米,展示收藏文物3000余件套。2018年8月,市長辦公會議研究,北宅子移交天水市博物館管理,隔街相望數(shù)十年的南北宅子終于合二為一,深度融合發(fā)展的胡氏古民居將真正成為民居民俗文化博覽園。

(2018年8月13日,王軍市長到南宅子現(xiàn)場辦公。)
四
近年來,在李寧民館長的帶領下,天水市博物館和天水民俗博物館各項事業(yè)取得了跨越式發(fā)展,尤其在文物保護修復、古建筑修繕、陳列展覽、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等方面成績斐然。2008年,國家出臺博物館對社會免費開放的政策,李寧民館長經(jīng)過積極協(xié)調爭取,使天水市博物館被國家列入免費開放名單,2009年10月實現(xiàn)了免費開放,2011年12月天水民俗博物館也實現(xiàn)了免費對外開放。2017年1月,天水市博物館成功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成為全國130家國家一級博物館之一。2017年,天水市博物館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辦公室獲得甘肅省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先進集體。2018年10月,天水市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被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評為第十屆“薪火相傳”文化遺產(chǎn)筑夢者杰出團隊,10月,天水市博物館講解員在第五屆全省導游服務技能大賽中獲得中文組第一名和外文組第二名,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和他的辛勤付出分不開的,他個人也因此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2005年被授予全國文物檔案備案工作先進個人和中國當代文博專家,2009年被授予“改革30年——感動中國十大旅游領軍人物”,2010年被聘為甘肅省領軍人才,2011年被授予全省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和全省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先進個人,2012年被評為全國文物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2013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文化遺產(chǎn)的守望)
守望是一種責任。李寧民同志從2002年進入天水市博物館工作,已然有十六個春秋,他以極大的熱情忘我工作,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放在了文博事業(yè)的發(fā)展上,對館藏文物如數(shù)家珍,呵護備至,在展示保護利用上讓文物真正的“活起來”“動起來”,并與它們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以潤物細無聲的堅守,辛勤澆灌著人類智慧的結晶,讓它們煥發(fā)出璀璨的光芒。青絲雖已華發(fā),楊家樓們卻愈發(fā)光彩動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芳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李寧民與楊家樓的不解情緣,是他對文物保護工作和文化遺產(chǎn)事業(yè)的不舍情懷。大浪逐新,砥礪奮進,一批批文博守護者在李寧民館長的薪火相傳下,不忘初心、激揚青春,繼續(xù)譜寫新時代文博人的壯美詩篇。
備注: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成立于1965年的世界歷史遺跡保護基金會,2006年6月21日公布了2006年世界100處瀕危歷史遺跡名單,其中包括中國的6處歷史遺跡,天水市秦州區(qū)的古民居赫然名列其中。文中稱“天水以保存有許多具有中國傳統(tǒng)風格的名人故居和古典院落而聞名于世,但現(xiàn)在許多古民居成了多戶家庭共住的大雜院,其他古民居則由于年久失修而倒塌損毀,F(xiàn)在,城市現(xiàn)代化已成為(古民居)最大的威脅,許多古民居因為道路拓寬和修建現(xiàn)代化的鋼筋水泥建筑物而被輕率地拆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