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字,一條線,薛平貴西涼招姻緣,好酒灌醉女代戰(zhàn),私盜令箭出三關;兩顆字,成一雙,千里路送妹趙玄郎,盤龍棍斜擔馬鞍上,京娘馬上淚汪汪;三顆字,三桃園,董卓要謀漢江山,王司徒訂下美人計,鳳儀亭呂布戲貂嬋……”
這段優(yōu)美的唱詞,就是秦州區(qū)西路社火中的民間小調片斷。作為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形式的社火,曾經(jīng)是老百姓歡度春節(jié)時最好的娛樂形式,曾經(jīng)陪伴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社火也越來越失去了昔日的魅力,越來越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內容豐富的表演
社火,也叫秧歌,是民間各種歌舞形式的總稱。天水社火反映的題材相當廣泛,幾乎包括了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也有些取材于古代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傳統(tǒng)戲劇故事。鄉(xiāng)村社火,具有十分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天水鄉(xiāng)村社火內容十分豐富,有旱船、夾板、高蹺、馬秧歌、臘花、耍龍燈、舞獅、高臺、高搖傘等。
以前的每年春節(jié),是鄉(xiāng)村社火最為流行的時期。正月初三一過,社火就像一朵朵美麗的花朵,盛開在秦州大地的各個角落。地方特色十足的社火,可以讓愛好不同,年齡不同的人跳在一起,唱在一起,樂在一起。在場下,你是一名觀眾,可以盡情地享受別人帶給你的歡樂。而在場上,你就是“把式”,可以投入地“瘋”一次,可以盡情地享受別人給你的掌聲。
天水鄉(xiāng)村社火的地方特色非常明顯,如秦安流行的臘花舞、十里亭,武山流行的四大景、四小景,麥積區(qū)甘泉鎮(zhèn)的高臺等,而在秦州區(qū)南路的汪川鎮(zhèn)一帶,曾經(jīng)流行的社火有兩種,一種是“馬社火”,就是騎在馬上走村串戶的各種臉譜人物。另一種是“黑社火”,包容了龍燈、舞獅、秧歌、旱船等,因為只能在晚上演出,所以稱之為“黑社火”,演員達到三四十人。而秦州區(qū)西路的牡丹鎮(zhèn)一帶的“黑社火”和南路的“黑社火”不同,他們的一臺社火由亂秧歌、民間小調、走燈、跑船、耍獅子等組成,而參與的演員為8—12人為宜。
秦州區(qū)的汪川鎮(zhèn)一帶,演一臺社火是全村人的事,當“黑社火”出村演出時,不僅演員要出去,而且每戶至少要有一盞花燈跟隨,這些燈排成整齊的隊列,往往長達100多米,就像一條長龍行走在山路上,煞是好看。而在表演時,花燈將場地圍成一個圈,蔚為壯觀。
“黑社火”的表演,往往要選擇一個比較大的打麥場,觀眾圍成一圈觀看。首先上場的是耍獅子,兩個人頂著“獅子皮”進行表演,一個身手比較敏捷的人手拿一盞馬燈戲耍獅子,中間還要飛舞鏈枷“打”獅子,最后當獅子“吃掉”馬燈后,耍獅子的表演結束。
把耍獅子當作一臺社火的開頭,有避邪的意思。之后進行的秧歌表演,是社火的核心,七八個成年人手持高搖傘在場地中央表演,對唱,而由少年兒童組成的秧歌隊,圍著高搖傘進行表演、對唱。秧歌結束后,還要進行旱船和舞龍表演。
在農村,社火象征著吉祥如意,因而很受群眾歡迎。當社火隊經(jīng)過門口時,戶主都要燃放鞭炮,表示歡迎。
和“黑社火”側重表演和說唱不同,“馬社火”則更注重人物造型!榜R社火”的人物造型一般取自歷史故事,如秦瓊、敬德、王朝、馬漢、關羽、張飛等。由于“馬社火”表演在白天進行,演員騎在馬上表演,所以方便于走村串戶,深入農家。
和“馬社火”一樣,高臺也是借助交通工具進行表演,過去的高臺由人力扛抬,現(xiàn)在由拖拉機或農用車裝載演出。高臺演出以戲劇、古典小說、神話傳說等為主要內容,如《盜仙草》中的白素貞,《趕駕》中的趙匡胤,《黑叮本》中的楊侍郎等,都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人物。現(xiàn)代人通過這些歷史人物,歌唱正義,鞭笞大丑惡,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和向往,同時對觀眾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形式多樣的唱腔
盡管舞獅、跑旱船、耍龍燈、跑馬都是很熱鬧的節(jié)目,但社火表演中最吸引人的還是秧歌對唱。秧歌對唱既有成年人的對唱,也有少男少女的對唱,既有歌唱歷史的、也有歌唱生活的?梢哉f,這些對唱是幾代人創(chuàng)作的結晶,既通俗易懂,又瑯瑯上口。
在秦州區(qū)汪川鎮(zhèn)一帶,有一種對唱是這樣的:
(男)我說我的一
誰對我的一
什么花開在正月一
(女)你(呀)說你的一(來)
我(呀)對你的一(來)
迎春花(呀)開在了正(呀么)月的一(呀)
這組對唱從正月一直唱到臘月,不僅十分好聽,還能讓人感覺到時光的流逝和四季的更替,就像一幅幅畫面一樣,讓人感到大自然的魅力。當唱這組對唱時,少男們頭扎毛巾,手持花棍,邊踏步邊打花棍,而少女們身穿彩妝,手持花燈,邊舞邊唱,顯得十分好看。
也有唱節(jié)氣的:
正月里凍冰(呀)二月消(呀)
花花的魚兒(呀)水上飄(呀)
更多的是唱歷史的:
十月里冷清清
三國(手里)數(shù)誰能
能掐能算諸(葛)孔明
能打能戰(zhàn)趙子龍
還有一種對唱,唱出了父母們對兒女們永遠的感情,如《女賢良》講的是女兒即將出嫁時,父母對她的叮囑:
搟面不要咚咚響
(免得)隔壁說你在裝慌
娘的(個)女賢良
……
還有一種對唱,唱出了以前農民的艱辛生活,如《買棉花》講的就是農民在臨近年關,沒有錢過年而販賣棉花的經(jīng)歷,由于很貼近大家以前的實際,所以唱詞很感人。
和汪川一帶的社火不同,牡丹一帶的社火對唱在“折子”里,折子就像一場戲中的折子一樣,三五名演員可通過一段折子演繹一段美麗的故事。像《盜仙草》、《下四川》、《送傘》、《胡麻換妻》、《回娘家》等。這些折子中的唱詞,十分整齊,而且押韻,聽起來感覺非常好。如《韓湘子渡靈英》開場是這樣唱的:“步步走,步步行,行一步來到花園門。進得花園四處看,四下盛開白牡丹,牡丹花開得賽粉團,一股香煙香滿園。”
當唱折子時,場上的演員邊扭邊唱,場下的把式則要幫腔,因而使唱腔顯得十分整齊而宏亮。
誰來接過“接力棒”
社火,曾經(jīng)是人們過年不多的一種娛樂方式,曾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然而,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村社火已越來越遠離了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多地存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社火生存的困難首先來自電視的沖擊。
隨著電視在農村的逐漸普及,電視觀眾越來越多,而看社火、耍社火的人越來越少,尤其是現(xiàn)代的年輕人很少喜歡社火,加上不少年輕人外出打工,不僅使社火失去了相當一部分觀眾,而且使社火失去了參與者和繼承者,也使一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的社火面臨著失傳的困境。
其次是經(jīng)費的影響。社火作為民間藝術,經(jīng)費要由民間自籌,但籌集經(jīng)費比較麻煩,大家都不愿意干這件事。尤其許多人不愿意當“社火頭”,很少有人挑這個擔子,所以現(xiàn)在許多村莊都組織不起社火。
再次,社火的教育意義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社火不僅是人們娛樂的一種形式,也是人們謳歌生活,謳歌正義,教育后人的一種手段。但社火在演出中過于圖熱鬧,往往輕視了表演內容,致使一些陳舊的,甚至迷信的或者不正確的節(jié)目仍在演出。
社火作為傳統(tǒng)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理應得到大家的重視和呵護,為其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和土壤,讓其茁壯成長。牡丹鎮(zhèn)篆咀村的社火和我市其它地方的社火一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面臨著失傳的可能。今年春節(jié)前,村子里在外工作的人籌集了近3000元錢,購置了服裝、道具。村里的幾位老人整理唱詞,給幾位年輕人教唱詞,教走勢。經(jīng)過幾個月的籌備,篆咀村的社火終于在村里人的期盼中閃亮登場,篆咀村的社火也終于被一群年輕人接過了“接力棒”。今年春節(jié),“停擺”了十幾年的篆咀村社火不僅讓村里人過了一個熱鬧的春節(jié),而且也杜絕了賭博等不良風氣。
然而,對于我市許多地方的社火而言,卻沒有篆咀村社火的“福氣”,許多面臨著失傳的可能。
令人欣慰的是,鄉(xiāng)村社火和其它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在我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中,由市文化館申報的天水民間社火榜上有名。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jié)上,許多特色顯明的鄉(xiāng)村社火和市民見面,讓人大開眼界。
今年4月,由市文化文物出版局制定的《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施方案》被市政府批轉。方案要求,到2015年,我市要基本形成體系比較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這意味著鄉(xiāng)村社火等將迎來“好日子”。
社火,曾經(jīng)是以前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曾經(jīng)鮮活生動地記錄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信息。社火是前人留給我們的饋贈,是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朵奇葩。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接好接穩(wěn)“接力捧”,讓這朵鄉(xiāng)土氣息十分濃郁的藝術奇葩在秦州大地扎根,越開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