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山縣融媒體中心11月16日訊(記者 蒲愛民 車彤瑤 唐文斌 楊博)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發(fā)展鄉(xiāng)村特色產業(yè),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qū)和脫貧群眾內生發(fā)展動力”。
立冬過后,武山大地,天氣晴朗,氣溫比往年稍顯偏高。沿著武漳公路一路前行,進入榜沙河鴛鴦鎮(zhèn)盤古村段,一座座嶄新的鋼架蔬菜大棚顯得格外耀眼,為這片廣袤的土地增添了勃勃生機。

走進一座新建成的鋼架大棚里,一群婦女說說笑笑,正在為種植的蒲公英進行除草定苗作業(yè),經過她們的辛勤勞作,一朵朵盤子大小的蒲公英就已定型完畢。包紅英一邊除草,一邊介紹:“我們是盤古村人,把地租給了甘肅隴漿源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收一個租金。疫情期間不能出去,平時還能就近打個小工,到大棚里除除草、摘摘菜,一天掙60元,也是很好的!

據(jù)了解,盤古村“兩委”通過引進甘肅隴漿源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租賃了村上的100畝土地,建了82個大棚,一方面為公司提供蒲公英、包菜等酸菜原材料,一方面示范引領周邊群眾發(fā)展大棚蔬菜。
鴛鴦鎮(zhèn)盤古村位于榜沙河畔,這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是榜沙河流域主要產糧區(qū),但是由于種植習慣的不同,種植結構單一,主要以種植小麥、油菜、玉米等作物為主,土地利用率低下,嚴重制約了當?shù)亟洕陌l(fā)展。今年,村“兩委”在鎮(zhèn)黨委、鎮(zhèn)政府的精心指導下,組織村民多次深入洛門大南河流域和渭河流域參觀大棚蔬菜,悉心學習先進、高效的大棚種植技術,為盤古村今后發(fā)展蔬菜大棚、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盤古村黨總支副書記包吉平說:“采取‘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村上今年建了345個大棚,已經種上了蔬菜,預算一個大棚收入最少達1萬元以上。明年我們村的每戶人家都要建大棚,規(guī)模準備建到1000個大棚,同樣按照‘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在三方協(xié)議的大力支持下,群眾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收入和實惠!
村民包明生是村上這次發(fā)展大棚的示范戶之一,他指著自家的鋼架大棚高興地說:“現(xiàn)在通過政府大力支持建起了幾百個塑料大棚,在我身后這個棚子就是我的,我準備明年種些架豆,架豆的價錢好,不愁銷路。”
巧借東風好發(fā)力,起航揚帆正當時。隨著明年4月份左右廣濟渠的修復使用和產業(yè)路的打通,盤古村必將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村”,高產、高效、優(yōu)質的大棚蔬菜也將成為拓寬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引擎,“菜籃子”將鼓起百姓的“錢袋子”。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