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6日-9月1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甘肅省文化廳、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承辦的首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隊伍培訓班在天水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羅微,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綜合處副調研員魏博,甘肅省文化廳公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副處長劉衛(wèi)華,以及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領導出席了開班儀式,來自陜西、甘肅兩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共140余人參加了培訓。

培訓班上播放學習了文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項兆倫《非遺保護的認識與實踐——非遺九講》視頻講座,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羅微,雅昌文化集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駐新疆哈密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培訓部主任王智翔,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fā)展研究院副研究員楊紅、甘肅省文化廳公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副處長劉衛(wèi)華分別講授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要義”、“傳統(tǒng)工藝振興經驗分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申報管理經驗分享”等課程。 培訓班上還分享了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yōu)秀實踐案例,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副書記魏國柱介紹了“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經驗”,隴南市武都高山戲保護中心主任尹利寶分享了“隴南武都高山戲保護歷程”,陜西省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西安鼓樂研究保護中心副主任郭丹,蘭州市皋蘭縣太平鼓協(xié)會副會長魏懷東,臨夏青韻磚雕有限公司總經理范祥軍、敦煌市文化館館長趙虎也分別交流分享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經驗與成果。培訓班還組織了優(yōu)秀案例觀摩,學員實地考察了天水伏羲廟、南北宅子、飛天雕漆廠,就太昊伏羲祭典、相關民俗及天水雕漆制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成績進行了現場交流。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兼具政策性、學術性和實踐操作性的業(yè)務工作。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各級保護工作者的政策執(zhí)行能力、學術研究能力和組織實施專項工作的能力,是深化保護工作,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條件和重要前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隊伍培訓班2018年計劃舉辦8期,每期6天,甘肅班是第一期。為加強臨近省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的交流互鑒,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還特意安排了陜西省的保護工作者參加此次培訓班。學員們表示,通過講座授課、交流分享、現場觀摩,進一步明確了非遺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理念和主要任務,開闊了眼界,厘清了理念,強化了信心,提升了技能水平,受益匪淺。

文化和旅游部、省文化廳把此次培訓班安排在天水,是對天水市保護工作的肯定和支持。近年來,在文化和旅游部、省文化廳的正確指導及社會各界大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為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打造區(qū)域特色文化,加快文化旅游發(fā)展的重要抓手,嚴格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十六字方針,相繼成立機構,列支專項經費,開展了資源普查、項目申報、名錄體系建立、傳承人隊伍建設,舉辦展示展演等一系列活動。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8項、省級代表性項目50項、市級代表性項目144項、縣級代表性項目283項;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6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56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311名、縣級代表性傳承人801名,全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了長足發(fā)展。

(天水在線編輯:呂婉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