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麥積的2006》系列報道之二
千年寶藏遭遇天災人禍
【本報 記者 魏曉文】

133窟全貌(配圖:天水在線)
敦煌的知名度,已經遠遠超出了“甘肅”這兩個字。外國人可以不知道甘肅,但是對于敦煌幾乎沒有人不知曉。大概來中國旅游的外國人,都要將敦煌列入到自己的旅游計劃之中,一睹中國古文化的神奇。
考古界專家稱,其實麥積山石窟在繪畫藝術水平以及年代久遠上,可能不比敦煌差。麥積山石窟建于魏晉時期,比敦煌石窟至少早300年,而且就其藝術價值而言,麥積山壁畫有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壁畫,麥積山壁畫的藝術價值遠在敦煌壁畫之上,麥積石窟由此聞名于世。據專家介紹,麥積石窟中有些雕塑產生的年代也比莫高窟的更為久遠。現存最早的雕像以第74、78窟為代表作,采用了圓雕和浮雕并用的雕塑技法,兼融了中國傳統(tǒng)雕塑和古代西域造像之風格,有著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特別是在北魏到唐朝開元年間這一歷史階段,就整個中國石窟藝術的演化而言,都能在麥積石窟群里找到其風采多姿的藝術造像,麥積山,正是展露了它的獨特、豐富與博大而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然而就是這種堪比敦煌的國之大寶,卻絲毫不能掩飾麥積石窟的危機,不能阻止佛國金身的隕落。
佛國的金身塑好千年之后,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李最雄指出:中國西北絲綢之路上90%的古遺址已經失去原貌,多處古遺址處于瀕危之中,正面臨滅頂之災。佛國麥積未能幸免!

78窟--佛--后秦
從現在保存完好的佛像中,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尊佛像面部依然安詳,神態(tài)恬定,我們可以想像到當初塑像者的從容與平和。他們沒有考慮幾百年幾千年之后,佛像何去何從,只是精心地做好眼前的工作,如此而已。
麥積山石窟也曾是“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但“由于多雨潮濕,壁畫大多剝落,泥塑內部出現老化、糟朽、斷裂;外部大氣環(huán)境誘發(fā)文物病害;周邊叢林引發(fā)鳥鼠蟲等動物危害;參觀者增多對文物保護產生的巨大壓力等正在威脅著它的生存。很多洞窟現在出現的滲水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丙湻e山石窟藝術研究所保護研究室主任馬千接受記者采訪時道出了佛國麥積的生存危機。
裸露在外的佛像歷經風吹雨淋,毀損嚴重自不必說,然而巖洞內的佛像也是在劫難逃。早期,因為販子的貪婪、無知者的愚昧,佛像的頭離開了原配的身體、精美的壁畫生生地被從墻上剝走,火燒后的痰跡積聚在巖洞頂,訴說無語,留下后來者無盡的心痛。近代,每個洞窟都封上了兩層門戶鐵屋藏“嬌”,除了防人之盜,另避禽獸之禍:借光壘巢的鳥兒們佛頭著糞,把神仙們的腦殼弄得一片狼藉,小爪子還將佛面撓出一道道“硬傷”;松鼠等走獸們也不甘其后,紛紛起哄。現在,千佛廊里的羅漢沒了頭顱,牛耳堂前的門窗油漆斑駁脫落,力士金剛的腰間被鐵鏈攔住,因為他傾斜,隨時會崩倒……蒼涼、毀壞、破舊,近距離觸摸麥積是心痛和悲涼。
造成麥積山塑像和壁畫嚴重風化和剝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該地區(qū)年降雨量約800毫米以上,相對濕度年平均在70%以上,由于長期雨水下滲,導致石窟大量磚、土墻逐漸風化,地基下陷,壁畫斷裂等。
從1976年到1984年,有關部門為了固定石窟和崖面,專門組織技術人員對石窟進行了噴錨固定,不想客觀上卻加劇了滲水對石窟的進一步危害……這個歷時8年的石窟加固工程,加固面積9100平方米,向山體內打進錨桿2300多根。這些打進去的錨桿,改變了山體內部分水流的走向,致使部分石窟遭到了更為嚴重的水害。
在意想不到的天災人禍面前,新華社記者向全國刊發(fā)通稿,驚呼東方的蒙娜麗莎沒救了!
佛國的金身是否真的就此涅磐,上千年的祖宗遺產難道眼睜睜灰飛湮滅?請繼續(xù)關注本報系列報道《佛國麥積的2006》之三——《照貓畫虎拯救國之珍寶》。

麥積山洞窟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