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走進清水縣萬畝良種繁育基地,金黃的麥浪隨風起伏,沉甸甸的麥穗預示著又一個豐收季的到來。在農業(yè)現代化的進程中,科技正成為推動夏糧增收的關鍵力量,從種植到成熟,全方位賦能田間管理。
“2025年,全縣共種植小麥25.893萬畝,在小麥生產的關鍵時節(jié),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在整地、施肥、品種選擇、播種、病蟲害監(jiān)測與防治等方面進行了全程跟蹤指導。發(fā)放配方施肥建議卡和品種布局意見,倡導機耕、機播、機收全程機械化技術,指導農戶以蘭天36號、37號和天選54號等為主導品種,配套實施科學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控、一噴三防等技術,達到了良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結合,為小麥單產提升奠定了基礎!鼻逅h農業(yè)技術推廣站推廣研究員紀粉霞說。

“一噴三防”是指在小麥生長后期,通過一次性噴施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及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實現防病、防蟲、防干熱風的高效植保技術。這一技術不僅能有效降低病蟲害對小麥的危害,還能提高小麥的抗逆性,增加粒重,實現增產增收。

清水縣邀請中國農科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省農科院權威專家組織召開2場專題交流指導,為產業(yè)發(fā)展精準把脈。同時大力集成推廣"良法良機"配套,在核心基地和示范片點重點應用精準播量控制、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機械條播推廣應用、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先進適用技術,顯著提升了繁育的科技含量與標準化水平。嚴格落實行政技術雙包抓責任制,對產業(yè)基地實施"全覆蓋、全過程"技術跟蹤指導,助力建設更高水平的“清水糧倉”。
“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全省建設‘牛羊菜果薯藥糧種’八大產業(yè)集群的部署要求,按照‘東菌西果、南藥北糧、沿川設施農業(yè)’的產業(yè)布局,著力做大做強食用菌和小麥育種,鞏固提升干鮮果和中藥材,穩(wěn)步發(fā)展?jié)h麻、小雜糧和草畜一體,扎實推動產業(yè)園區(qū)化、規(guī);、集群化發(fā)展,加快構建具有清水特色的現代化農業(yè)產業(yè)體系。2024年,全縣秋播小麥25.89萬畝,預計產量達到6.5萬噸,其中建成小麥良繁基地10萬畝,預計年產小麥良種3萬噸以上,產值突破2億元!鼻逅h農業(yè)農村局副局長劉青山介紹說。

除了科技助力,人工除雜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在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農民們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深入田間地頭,仔細拔除雜株、變異株以及雜草。這一工作看似簡單,卻對保障小麥的純度和品質至關重要。人工除雜不僅能夠減少雜草與小麥爭奪養(yǎng)分、水分和陽光,還能防止雜株對小麥品種特性的影響,確保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科技正在讓麥田管理更“聰明”。科技的賦能,不僅改變著傳統(tǒng)的小麥種植模式,也為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清水融媒記者王衛(wèi)東劉嘉)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