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頭是人們日常起居的重要生活用具,中國古代的枕頭最早用天然石塊制作,之后又逐步擴大到使用木、玉、銅、竹、瓷等材料。其中瓷枕的數(shù)量最多,應用也最為廣泛。隨著制瓷工藝的不斷發(fā)展,和其它日用陶瓷一樣,瓷枕應用而生。瓷枕始燒于隋代,流行于唐代,宋代之后進入繁榮時期,到了明清才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天水市博物館珍藏的一件國家一級文物——白釉珍珠地刻牡丹紋瓷枕,造型別致、圖案精美,1972年于天水市秦州區(qū)玉泉觀采集。該瓷枕長21.3厘米,寬13.4厘米,高11.2厘米,為馬鞍長方體四折棱狀,枕面略下凹,刻劃兩朵牡丹紋及纏枝葉紋,并且以珍珠地相襯托;枕側四面刻減地折枝牡丹花紋。胎質為紅褐色,在胎體上施一層白色化妝土,施透明釉,然后劃刻紋飾。在劃刻的過程中,將白色化妝土剔劃掉,露出紅褐色的胎,使之成為一種剛勁、流暢、自然的紅褐色畫線,形成黑白相間的“珍珠地子!被y以外的小圓圈,是用一種竹制小圓筒狀工具戳刺而成,大小一致,均勻細密。整個圖案紅、白色彩結合協(xié)調,紋飾清晰,別有風趣。這種裝飾手法是借鑒隋唐時期金銀器鏨花工藝的特征。現(xiàn)在,人們將唐宋時期瓷器中采用的這種裝飾方法稱為“珍珠地刻花”,它為宋代陶瓷器裝飾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瓷枕發(fā)展總得來說是年代越早尺寸越小。唐枕中常見的不足一拃,人稱脈枕,但是否為號脈所專用還有待考證。宋枕的尺寸適宜,遼金以后尺寸越大,可達半尺,顯得笨拙。瓷枕是生活用器,常隨亡者下葬。又因為被歷史淘汰,傳世品就比較少見了。瓷枕也多是百姓所用,貴族嫌硬,另有所枕。也正如此,尋常百姓特別是至宋代將富于生活情趣的鳥雀、纏枝花草、人物等題材作為圖案紋飾廣泛運用到瓷枕中。一只小雀,兩朵鮮花,無不流露宋人知足常樂的人生觀。于是,瓷枕中少了些陽春白雪,多了點下里巴人,使后人得以窺見宋人安逸不尚浮華的情趣。

這件白釉珍珠地刻牡丹紋瓷枕出產于磁州窯。磁州窯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在宋朝更是享有盛譽,它的器型和紋飾多為民間喜聞樂見的形式。這件瓷枕,代表了當時磁州窯燒造的較高水平,為磁州窯系典型風格。從這件小小的瓷枕上,我們仿佛能看到當年天水物阜民豐的繁榮盛景。 |